勞資爭議研習訓練心得:專業、工具與溫度的融合

114年8月30日,鄧律師參與了嘉義市政府舉辦的勞資爭議調解委員研習訓練。徐卿廉講師以其數十年的實務經驗,為我們揭示了現代勞資調解的新面貌——它不再是傳統的和稀泥或單純的勸說,而是一門融合了深度專業、數位工具與人性洞察的藝術。

心態的重塑:用輕鬆的心情,談嚴肅的課題

課程開宗明義便強調,成功的調解始於正確的心態。講師提醒我們,面對劍拔弩張的勞資雙方,調解委員自身需保持平穩從容,用專業建立信賴,而非陷入情緒的漩渦。這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引導雙方從對立走向合作的關鍵第一步。追求「高標」的和解方案,而非僅僅達成妥協,是這堂課給我最大的啟發,它將調解的格局從解決紛爭,提升到了創造價值的層次。

工具的賦能:數位時代的專業武裝

本次課程最實用的部分,莫過於講師大力推薦的數位化工具。他明確指出,揹著厚重六法全書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的專業人士應善用科技來武裝自己:

  • 法律 App 與官方網站:諸如「法院大六法」App、勞動部及司法院的線上查詢系統,讓我們能隨時隨地獲取最新的法條、立法理由、解釋函乃至最高法院的判決見解。這不僅是為了查找資料,更是為了在談判桌上,能用「法官和律師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溝通。
  • 專業資料庫的建立:講師分享他如何將勞保局的「業務專輯」視為處理社會保險議題的「葵花寶典」,並系統性地將判決書下載建檔,這些都啟示我們,專業的累積來自於日常的系統化整理。

視野的開拓:稅務處理中的調解藝術

若說專業知識是調解的骨架,那稅務規劃的技巧無疑是讓調解成功的血肉。講師直言,這是絕大多數調解委員所忽略的「壓箱底」功夫。過去,一筆「和解金」可能讓勞工本應免稅的資遣費或職災補償,變成了需要課稅的「其他所得」,對勞工造成二度傷害。

透過講師的解析,我學會了如何在和解筆錄中明確定義給付性質(如退休金、資遣費),並引導雇主開立正確的「退職所得」(扣繳代號93)扣繳憑單。甚至對於複雜的追溯加班費,也能透過分攤年度、補發薪資明細的方式合法節稅。這項技能不僅僅是法律應用,更是創造雙贏局面、打破僵局的催化劑,讓勞資雙方找到共同的利益點,最終達成和解。

結論:成為兼具實力與溫度的調解者

這堂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位優秀的調解委員,必須是個與時俱進的學習者。從心態的調整、數位工具的掌握,到跨領域知識(如稅法)的應用,每一步都是專業的深化。講師強調的「提前準備、單方會談、耐心傾聽」等技巧,最終都回歸到對「人」的理解與尊重。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饗宴,更是一次專業思維的洗禮,讓我對未來的調解工作,有了更多的啟發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