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路上的學習與省思

昨日(114年5月10日)鄧律師參與了校園霸凌防治準則關於調和的進階研習,此課程如同一道和煦的陽光,照亮了處理校園學生與學生衝突中,那條通往理解與修復的幽徑。過往,我們或許習慣於在「調查」程序中尋找對錯的標線,但從這次的進階調和研習,引領我看見了「調和」所蘊含的,那份更為深邃且溫暖的力量。它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相遇,讓所有相關的心靈,都有機會在安全與尊重中被看見、被聽見。

從這次的課程中,我體會到調和的核心價值,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平息,它是一趟深刻的「教育旅程」與「關係修復」的實踐。不同於僅僅追求結果的解決模式,調和更著重於引導孩子們(以及圍繞他們的大人們)去觀察自身的感受與需要,並嘗試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需要。這過程本身,就是善意溝通最真切的展現——它鼓勵我們放下預設的評判,學習用同理心去聆聽每一個行為背後未被滿足的渴望。當孩子們開始學習表達「我感到…因為我需要…」時,那扇通往自我反思與理解他人的大門便悄然開啟。

在這樣的調和場域中,營造一個充滿安全感與信任感的氛圍,是至關重要的基石。課程中不斷提及的溝通技巧,無論是面對孩子們的茫然無措,還是家長們焦灼不安的情緒,都提醒我們要成為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引導者。我們的角色並非仲裁者,而是協助搭建橋樑的人,讓堵塞的溝通重新流動,讓緊繃的心弦得以舒緩。特別是對於家長們,我們需要先同理他們的擔憂與愛護子女的心切,再引導他們看見,支持孩子學習自主解決衝突,是多麼珍貴的成長機會。

更讓我觸動的是,調和強調「自願自省」的力量。當事者在被充分理解與尊重的環境下,更容易卸下防衛,審視自身的行為與影響。這種發自內心的省思,所帶來的轉變與承諾,遠比外在的規範或壓力更為堅實。因此,經由調和達成的協議,往往更能被真誠地履行,因為它承載了雙方共同的理解與對未來更和諧互動的期盼。這也回應了輔導的初衷——引導個體向善,而非僅僅是約束行為。

這段學習讓我看見,無論是前期的「隱形調和期」的細膩操作,或是調和會議中各種情境的應對,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們的福祉與長遠發展。它教導我們,即使在衝突的風暴中,依然可以找到學習與成長的契機。這份溫暖而堅韌的力量,若能在校園中持續灌溉,定能滋養出更多懂得尊重、理解與自我負責的生命,讓我們的校園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所在。這不僅是技巧的學習,更是對教育信念的再次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