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事風暴中定錨:以「自我關懷」與「回應力」找回內在平靜與力量

前言:來自溫柔喚醒的啟示

在處理家庭法律案件的漫漫長路上,我時常感受到當事人身處其中的焦慮、疲憊,甚至是心力交瘁的耗竭感。法律程序的要求、情感的糾結、對未來的茫然,交織成巨大的壓力,幾乎讓人窒息。面對這一切,我們該如何自處?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久遠的記憶片段——童年某次賴床,長輩並非催促或責備,只是來到床邊,用極其溫柔的聲音輕輕喚醒。那瞬間,沒有對錯的評判,只有全然的包容與接納。這份溫柔,在日後一次偶然聽到「哇賽心理學」頻道談及「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的情緒,靜靜地陪伴」時,再次深刻地觸動了我。1

同時,我也從以上的影片內容得到啟發,了解到一個核心觀點:「問題本身,往往不如我們『如何回應』它來得關鍵。」(參考李崇義「你的問題不是問題」觀點)我們的慣性反應,常常決定了情緒的走向,也影響了最終的結果。這讓我思考,在家事案件的風雨中,如果我們能學會溫柔地「接納」內在的狀態,並有意識地調整外在的「回應」,是否就能找到一條更安定、更有力量的道路?

家事案件中的情緒風暴與慣性回應

無論是離婚的拉扯、親權的爭奪、還是遺產的紛擾,都像一場情緒的風暴。憤怒、悲傷、委屈、恐懼、自責、怨恨…這些感受排山倒海而來,真實無比。但我們往往不自覺地陷入兩種困境:一是壓抑否認,假裝堅強理性,卻讓未消化的情緒在體內累積,影響身心;二是任由情緒主導,做出衝動的決定或攻擊性的言行,加劇衝突,離解決問題越來越遠。

這些由未被安頓的情緒所驅動的「慣性回應」,如同逆水行舟,耗盡心力,卻可能讓我們在法律的航道上迷失,甚至擱淺。

第一步:溫柔地看見——練習「自我接納」與「自我同情」

想要改變回應模式,第一步或許是先回到內在,學習溫柔地「看見」並「接納」自己當下的狀態。這裡的「自我接納」,並非消極放棄或認同不公,而是願意「允許」並「承認」自己所有的感受、脆弱與不完美,不加批判地與之共處。

  • 接納脆弱: 承認在法律壓力下感到害怕、無助或疲憊,這是人之常情。
  • 接納情緒: 允許憤怒、悲傷、委屈流淌,給它們空間,而非立刻驅趕。
  • 接納不完美: 體諒自己在壓力下的侷限,不過度苛責。

這需要練習「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也就是像對待遇到困難的好朋友那樣,給予自己理解、善意與關懷。如同那溫柔的喚醒,自我接納與同情先創造了一個內在的安全空間,讓混亂得以被看見、被安頓。

第二步:有意識地選擇—運用「回應力」框架 (參考 OMIYA)

當內在稍微安定,我們就能騰出空間,更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回應」外在的挑戰。這裡可以參考一些心理學或溝通模型來協助思考,例如OMIYA模型提示我們的幾個面向:2

  1. 釐清方向 (Objective):超越「輸贏」,思考自己在這段法律程序中,真正渴望(Yearning)達成的「方向」是什麼?是孩子的最佳利益?是未來生活的穩定?是關係的和平終止?設定一個更具建設性的方向,而非僵化的終點。
  2. 探尋方法 (Method):基於設定的方向,與律師共同討論最合適的法律「方法」與策略。是調解、協商優先?還是需要進入訴訟程序主張權利?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舉證?
  3. 確認意圖 (Intend):在過程中,時時問自己,我是否真的「願意」嘗試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來回應?是否願意為設定的方向付出努力,即使需要調整習慣性的反應模式?
  4. 擁抱過程 (Yearning/Acceptance 再深化):再次強調,改變需要練習,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接納潛在的挫折、不如意、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反應,是必經之路。提醒自己,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在發展新的神經途徑與習慣
  5. 持續覺察 (Awareness):在與對方互動、收到法律文書、或面臨抉擇時,練習覺察自己的即時感受、念頭與身體反應。注意到是什麼觸發了舊有的慣性?在反應之前,能否給自己一個「暫停」的空間?這份覺察是做出有意識選擇的關鍵。

「自我接納」與「回應力」如何在法律程序中賦予力量?

當我們整合這兩者,就能:

  • 做出更清晰的決策:情緒被安頓,思路更清晰,更能冷靜評估利弊,做出長遠有利的決定。
  • 進行更有效的溝通:了解自身需求(來自接納與覺察),能更平和、堅定地表達(呼應NVC精神),也更能聽懂對方(即使不同意)。
  • 降低無謂的衝突:不易被情緒或對方挑釁「點燃」,更能聚焦於解決核心問題。
  • 維持身心穩定:在漫長程序中,自我關懷如同內在的「充電站」,提升韌性,避免耗竭。
  • 創造更好的結局可能性:無論是關係修復或和平分手,都能以更成熟、更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尋求傷害最小、最符合公平與和諧的方案。

結語:法律途徑中的溫柔陪伴與堅定指引

身為律師,我的職責是運用法律專業為當事人分析局勢、規劃策略、爭取權益、釐清事實。但我也深信,法律服務不應只有冰冷的程序與對抗。在家事案件的風雨中,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溫柔的提醒者、一個穩定的陪伴者,在提供專業法律指引的同時,也鼓勵您關照自己的內心。

法律程序或許無法立即撫平所有傷痛,但學習「自我接納」,允許自己所有的感受,並練習有意識地「回應」挑戰,或許能讓我們在處理棘手法律問題的同時,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力量。如同那溫柔的喚醒,它不只帶來安慰,更引導我們,以更清明、更安定的姿態,走向未來。

免責聲明: 本文結合心理學觀點,旨在提供不同思考面向,不構成任何法律或心理諮詢建議。個案處理請諮詢專業律師或相關專業人士。

  1. 哇賽心理學,如果你能接納自己,不和解也可以。從堅定意念,到渴望改變:薩提爾對話。誠實面對心聲,即使放棄也是一種勇氣|哇賽心觀點(ft.李崇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3nPqZ2EpQ↩︎
  2. 註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