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調查官講座分享:在離異風暴中,安頓自己、看見孩子

一、引言

經手過離婚案件的我,深知離婚或分居對家庭帶來的衝擊。上禮拜六,我參與了一場由一位高雄少家法院家事調查官主講的講座—「陪孩子走一段回家的路」,主題圍繞著如何理解家事紛爭背後真正的原因,以及如何在過程中保護我們的孩子。

這場講座讓我獲益良多,也深刻感受到許多父母在面對訴訟壓力與關係破裂時的掙扎。因此,我想將這場講座中寶貴的內容與觀點分享出來,希望能提供一些實用的資訊與方法,幫助正在經歷這個困難時期的爸爸媽媽們,更了解可能遇到的程序(如家事調查),並學習如何更好地覺察自身狀態、理解創傷可能帶來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找到保護孩子、讓他們能相對安然度過這場風暴的具體方法。

二、紛爭背後的原因與孩子的世界

這場講座,提到家事衝突中經常被忽略的面向:

  1. 看見孩子的真實處境:在高衝突下,孩子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可能感到焦慮不安、陷入忠誠兩難,甚至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特殊的「生存劇本」,例如對不同父母說不同的話。這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他們在高壓下的反應。孩子的「意願」需要謹慎解讀,避免讓他們承擔做決定的重擔。
  2. 認識家事調查官制度:當法院需要更深入了解家庭狀況時,可能會指派家事調查官。他們是法院內的專業人員,任務是透過訪談、訪視等方式,調查事實、發掘「紛爭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如溝通模式、教養歧見等),並將報告提交給法官,協助做出符合孩子最佳利益的判斷。家調官的角色是中立的協助者,旨在釐清事實,促進問題解決。
  3. 理解衝突的根源:許多激烈的爭執,根源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累積的溝通不良(如一方追問、一方逃避的「你追我跑」模式)、教養觀念差異(受自身成長背景影響)、未滿足的情感需求與期待落差。講座也提到「雙重束縛」的溝通方式,即語言訊息與非語言情緒不一致,容易讓接收者(特別是孩子)感到困惑與無所適從。
  4. 時代變遷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強度母職」、對孩子未來的高度焦慮,以及與上一代教養觀念的差異,都可能成為家庭衝突的潛在因素。

三、從對立到合作的可能

這場講座的內容,對於實際處理家事案件的方式帶來了新的啟發:

  1. 超越傳統法律框架:單純的法律攻防,有時難以真正化解家庭成員間深層的情感糾葛與創傷。法律程序不應只是決定勝敗,更應思考如何幫助家庭走向修復。
  2. 導入「治療性司法」理念:這是近年來家事領域提倡的觀念,強調司法程序應具備療癒功能,不僅處理法律問題,也關注當事人的心理福祉與家庭功能的恢復。
  3. 實務運作的轉變:在治療性司法的理念下,法院的角色可能從單純的裁判者,轉變為更積極的「個案管理者」與「紛爭管理者」。更強調跨領域合作,連結心理諮商、親職教育、社工服務等社區資源,共同協助家庭。
  4. 專業人員角色的調整:對律師而言,除了維護當事人法律權益,也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鼓勵當事人接受親職教育、辨識其心理需求並建議尋求協助、引導其採取對孩子傷害最小的策略等。目標是從「零和遊戲」的訴訟思維,轉向尋求對孩子最有利、對家庭傷害最小的「共贏」方案。

四、離異父母如何安頓自己跟看見小孩

了解了這麼多,那麼身為父母,具體可以怎麼做呢?以下是講座給了我們具體的方向:

(一) 先安頓自己:覺察情緒,理解創傷

  • 練習自我覺察:衝突當下,試著按下暫停鍵。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覺?為什麼這麼生氣/難過/害怕?」理解情緒的來源,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 認識過去的影響:我們的成長經驗可能影響著現在的反應模式。溫柔地理解自己為何容易被某些事觸怒或感到受傷,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 尋求支持:您不需要獨自承受這一切。尋求心理諮商、加入支持團體、或是參加親職教育課程,都能幫助您處理情緒、學習溝通,並獲得力量。

(二) 再看見孩子:用行動保護他們

講座中特別強調父母可以採取的具體行動,以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1. 建立「停火區」:
    • 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冷戰或互相指責。
    • 不要把孩子當傳聲筒,或向他們抱怨另一方的不是。
  2. 停止危險的「蒐證」:
    • 不要為了官司而誘導、盤問孩子,或對孩子錄音錄影。
    • 不要對孩子進行侵入性的拍照檢查(如脫衣檢查傷痕)。 這些行為會嚴重傷害孩子,請循正當法律途徑處理證據問題。
  3. 維持友善連結與資訊暢通:
    • 除非有安全疑慮,確保孩子與另一方有穩定、可預期的相處時間。
    • 主要照顧者請練習主動分享孩子的生活點滴(照片、學校趣事等)給另一方,這有助於建立信任,是合作的開始。
  4. 焦點轉向「合作父母」:
    • 嘗試從「前夫/前妻」的對立角色,轉換為「孩子的爸爸/媽媽」的合作夥伴關係。溝通時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

五、結語:

離異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場風暴,但風雨過後,天空依然可以晴朗。安頓好自己的內心,學習用更成熟、更有智慧的方式處理分歧,就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希望這份分享能帶給您一些啟發與力量,陪伴您與孩子,穩健地走過這段不容易的路。

(若您需要進一步的法律或心理支持,請尋求專業律師、心理師或相關社福機構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