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歡而散的夫妻,與夾在中間為難的孩子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書名為「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裡面描述一群社工在法院裡,從事親子會面服務的看見與轉變:劍拔奴張的父母、受到父母情緒影響而夾在中間為難甚至生病的未成年子女,以及部分父母因為透過親子會面社工的協助,逐次調整會面的方法,學習聽到孩子的心聲而反思過去對待孩子的態度,而逐漸改善親子關係。

過去的想法,會把未成年子女的親權視為一種「所有權」,特別是高衝突的離異父母在搶著當孩子的親權人時,不免也無意識到自己把情緒帶給孩子,有時候我們雖會提醒父親或母親以及家族支持系統成員,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對方,父母也說自己知道,但是下一句仍是滔滔不絕地在孩子面前繼續說對方的不是,這些話語,孩子是會吸收的,也會讓孩子面臨忠誠議題,可能呈現的形式會是:分別討好父母親聯合說對方壞話、偏向效忠一方、觀察其他兄弟姊妹的反應來決定要效忠誰或自願分開。倘若父母雙方持續不斷憎恨對方,孩子到某個階段,可能會呈現憂鬱、叛逆,或者是利用父母親的矛盾來從中獲得其想要的好處。

不過,因為過去個案的累積,讓法院看到,透過訴訟程序,只是讓父母雙方更對立,孩子更為難,即使法院作成裁判,可能還會衍伸其他的回流案件,因此,在現今的思維,更強調讓父母親間,學習如何當「合作父母」,從雙方照顧孩子的需求出發,透過專業人士(例如家事調解委員、法院親子會面服務社工),共同討論出可行的照顧及會面交往方案。

此外,書中也提到:請容許孩子能夠思念另一方,告訴孩子「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很想念爸爸/媽媽,那是正常的感受」當父母提到另一方時,也要謹慎使用語言及肢體語言,不要用不尊重另一方的詞來形容,否則孩子也會因為忠誠而一同展現討厭另一方的表現。這點也必須要提醒家族的其他成員,像是阿公、阿嬤、姑姑、阿姨等。也不要刻意去追問孩子跟另一方同住的狀況,有時這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在抓另一方的把柄,這部分就讓孩子主動分享即可,又當孩子主動說的時候,可以微笑聆聽著,也不評論另一方送孩子的禮物等等,書中提到的技巧,都可以成為自己學習的養分。

最後,要提醒離異的父母親們,在面臨未來未知的變數及情緒上的糾結,請先照顧好自己,唯有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才能照顧別人、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