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在去年有參加法務部修復促進者的初階培訓,所以接觸了「善意溝通」,其中講師推薦了一本書,叫做「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是由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最近剛好利用空閒時間把這本書讀完,而我也想要推薦給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讓您可以使用這套方法,看見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也可以照顧到身邊的人,或許,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以評論、否定等語言與別人講話,而聽到的人因為防衛機轉起來,而也開始用否認、轉移等模式回應,進而產生衝突。例如:先生下班回到家看到太太躺在沙發上,立刻破口大罵:「妳整天都在家裡,怎麼屋子裡亂七八糟?」太太聽到立即回擊:「ㄟ,你是在發什麼瘋?屋內不就跟平常一樣嗎?是有多亂?」接下來就是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翻舊帳的時間。
夫妻雙方遇到類似像上開狀況要如何開啟善意的溝通?或許「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指引。
要使用非暴力的語言與他人溝通,是需要練習的,書中提到,可以使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步驟,開啟善意溝通之鑰,當您想破口大罵別人之前,可以先深呼吸,試著清楚表達自己,不指責或批評,慢慢的依照下列方法說出來:
- 觀察:說出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等等。要注意的是,所謂觀察,是指自己當下所見所聞,而不帶任何評論,像上開我所舉的先生罵太太的例子:「你整天都在家,怎麼屋裡亂七八糟?」就是一種評論而非觀察,或許先生在表述的時候可以改成現在看到的具體描述會比較合適,例如:「我一進門看到客廳地板有一堆積木以及報紙」用以取代「屋裡亂七八糟」。
- 感受:描述自己看到、聽到什麼之後,有什麼情緒上的感受?像是難過、失望等,像是上開例子的先生,可以說:「我一進門看到客廳地板有一堆積木以及報紙,讓我感到很失望。」
- 需要:講出之所以會有上開感受,是因為我需要什麼,例如上開例子的先生可以說:「我一進門看到客廳地板有一堆積木以及報紙,讓我感到很失望,因為我希望回到家能有放鬆及舒適的環境,擺脫在公司上班的煩躁。」
- 請求:在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後,進而提出具體的正面行動方案(不能只是說「不要什麼」),詢問他人是否願意這麼做。例如上開例子的先生在說出他需要有家的放鬆及舒適感之後,可以接著說:「老婆,你是否願意跟我一起把地板上的東西整理好?」
反過來說,當太太聽到先生說:「妳整天都在家裡,怎麼屋子裡亂七八糟?」也可以利用上開步驟,如同朋友般地關心先生,問他怎麼啦?釐清先生的需求及請求。
看完書中提到的上開方法,我自己的想法如下:
- 事件往往是中性的,是因為透過自己解讀才有好壞之分。
- 當遇到他人使用非善意語言的時候,是因為他們背後有需要尚未被滿足,所以我們可以試著使用善意語言加以同理,找出其背後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我覺得滿值得學習的一點是,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產生時,可以用以上步驟跟自己對話,找出自己未滿足的需求,讓自己可以得到同理,以及釐清一些思緒,這是照顧自己心理的方法之一,就如同我常跟客戶(特別是家事事件的當事人)說的:「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
以上是書中內容的一小部分分享,裡面其實有滿多實際案例可以讓我們更好上手,若有興趣的讀者建議把「非暴力溝通 愛的語言」這本書找來看,或者是上「善意溝通修復協會」網站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