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刑事案件

  • 搞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時機與關鍵

    搞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時機與關鍵

    當不幸成為犯罪事件的被害人時,除了希望行為人受到刑事法律制裁,我們通常也希望行為人能彌補被害人因為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這時候,「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常簡稱「刑附民」)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法律途徑。但這個程序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才能提?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眉角」才不會讓自己的權益睡著呢?

  • 銀行法第29條之1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與本金顯不相當」應如何認定?

    銀行法第29條之1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與本金顯不相當」應如何認定?

    市面上的投資方案玲瑯滿目,可能以高額獲利的方式吸引民眾加入,並以搭配老鼠會的方式經營,但您知道嗎?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後段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近期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3955號刑事判決即與此議題有關,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 救護車於執行緊急醫療救護業務時,是否均可不受交通法規的限制?

    救護車於執行緊急醫療救護業務時,是否均可不受交通法規的限制?

    日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做出112年度交上訴字第67號刑事判決,其犯罪事實大致為: A騎乘大型重型機車,超速並疏於注意車前狀況,撞擊違規穿越馬路的B,導致B倒臥在快車道上,在B臥倒於快車道後,路旁公車停靠站已有數十人奮力揮手、數人並衝至站體外揮手,警示用路人現場有車禍事故之臨時障礙。C駕駛救護車,因與乘客講話而未注意車前狀況,以時速93公里高速行駛,輾壓倒臥在快車道上的B。C知悉駕車輾壓到異物,但未停車查看或報警,直接駕車離開現場。B經送醫急救後,因傷重不治死亡。嗣經法院判決C救護車司機過失致人於死罪、肇事逃逸罪,並受緩刑宣告。

  • 偵查中的案件,地檢署是否一定會傳喚被告開庭?

    偵查中的案件,地檢署是否一定會傳喚被告開庭?

    不少當事人第一次被提起刑事告訴後,會很焦慮地來問律師說:在警察做完筆錄後,之後是不是一定會收到檢察官開庭的傳票?又偵查中大概會開幾庭?多久會開一次庭?其實是不一定的。

  • 刑事訴訟的「交付審判」轉軌為「准許提起自訴」制度

    刑事訴訟的「交付審判」轉軌為「准許提起自訴」制度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告訴人若提起告訴,但嗣後經檢察官不起訴處分確定,告訴人若針對該不起訴處分不服,必須向法院聲請「交付審判」,不能另外向法院提自訴。

  • 被害人向偵查機關提起告訴後,可否再另外向法院提自訴?

    被害人向偵查機關提起告訴後,可否再另外向法院提自訴?

    曾有民眾問說:假如被害人提了告訴後,能不能另外提自訴呢?針對此問題,需要釐清以下事項:

  • 犯了幫助洗錢罪,能不能易科罰金?

    犯了幫助洗錢罪,能不能易科罰金?

    常聽聞民眾因為將金融帳戶交給詐騙集團而涉犯幫助詐欺及幫助洗錢罪(刑法第30條第1項前段、第339條第1項、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2款、第14條),倘若法院對被告判處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究竟能不能易科罰金?

  • 刑事被告不去開庭會有什麼法律效果?

    刑事被告不去開庭會有什麼法律效果?

    如果被告在偵查中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得拘提之(刑事訴訟法第75條)。但最重本刑為拘役或專科罰金之案件,被告於偵查中可以委任代理人到場(刑事訴訟法第37條)。 如果案件進入到法院的第一審,原則上如果被告不到庭者,不得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81條第1項)。 所以為了要讓程序能夠進行,若被告在偵查中或第一審無正當理由不到庭,接下來檢察官或法院就會發拘票拘提被告到庭(刑事訴訟法第75條),如果拘提不到被告,被告就會被通緝(刑事訴訟法第84條)。建議被告如果有事情無法去開庭,一定要先具狀請假,如果更換住所也要具狀陳報,以免發生被拘提或通緝的狀況。

  • 民意代表受託於議場外對行政機關或公營事業機構人員為關說、請託或施壓等行為,是否屬於公務員職務受賄罪之職務上之行為?

    民意代表受託於議場外對行政機關或公營事業機構人員為關說、請託或施壓等行為,是否屬於公務員職務受賄罪之職務上之行為?

    過去曾有某廠商為取得中聯公司(中鋼子公司)銷售某產品契約,與某立委約定給付一定金錢為對價後,再由某立委為甲廠商於立法院內、外向經濟部、中鋼公司、中聯公司先後為:1.私下介紹認識中鋼公司總經理及請託取得標案資料;2.以立法委員名義出具請託便箋予經濟部國會聯絡人轉交中鋼、中聯公司表達同一意願;3.於立法院召開院會時,口頭提醒經濟部部長注意其請託之事項;4.得知某廠商未得標,即再以撤換中聯公司承辦人副總經理等語,使中鋼公司總經理承諾再給評選機會等行為。中聯公司高層因而屈從某立委要求,修改標準重新評分,某廠商因此取得承購該產品之權利,並締結銷售合約,某立委則收得約定之金錢。

  • 依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1款規定告知或再告知被告「罪名」時,是否包括「罪數」在內?

    依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1款規定告知或再告知被告「罪名」時,是否包括「罪數」在內?

    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1款規定:「訊問被告應先告知犯罪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實務上曾有過的爭執為:「此罪名告知或再告知的規定,是否包含罪數」?以下整理最高法院110年度台非字第230號刑事判決的內容供讀者參考:

  • 非常律師禹英禑-當精神障礙者成為性侵案件被害人時

    非常律師禹英禑-當精神障礙者成為性侵案件被害人時

    近期很火紅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台灣的律師圈對這部劇的討論也所在多有。以筆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看出編劇的用心,也不同於以往的「主角律師必勝律政劇」,因為劇中描述的種種,確實非常貼近律師所見的辦案日常,也拋出相關議題讓觀眾思考。其中在第10集中的議題,是關於「精神障礙者有無自由追尋戀愛及性自主權的權利」?劇情大致上是在講述一位已成年但有輕度智能障礙者女性,與一位成年但約會費均讓女方負擔的男性交往並進而發生性行為,後該男性被以涉犯對精神障礙者不能或不知抗拒而為性交的罪名起訴、有罪判決。在劇中,女方在法庭外雖然表示其不想看到男方被關,也表示其在警詢時說對男方不利的陳述是因為母親告訴她要這麼說,但是當其到法庭上接受交互詰問時,因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加上有限的表達能力而崩潰逃離證人席。倘若這案件實際上發生在台灣,我們的司法制度有沒有相關的條文規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