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工作隨筆
-
律師辦理消費者債務清理前置調解階段所遇到的問題說明
律師辦理消費者債務清理程序中,有時在前置調解階段會遇到當事人對律師提出一些疑問,想藉此機會跟有辦理消債需求的當事人說明。
-
「113 年度勞資爭議之預防及處理暨大量解僱保護勞工法制宣導會議」上課筆記
筆者於近日參加勞動部舉辦的「113 年度勞資爭議之預防及處理暨大量解僱保護勞工法制宣導會議」,其中關於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下稱「大解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事業單位於大量解僱勞工時,積欠勞工退休金、資遣費或工資,有達到一定比例之金額,經主管機關限期令其清償;屆期未清償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函請入出國管理機關禁止其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出國;同條第2項規定,事業單位歇業而勞工依勞動基準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五款或第六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其僱用勞工人數、勞工終止契約人數及積欠勞工退休金、資遣費或工資總金額符合第二條及前項各款規定時,經主管機關限期令其清償,屆期未清償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函請入出國管理機關禁止其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出國。因禁止事業單位代表人及實際負責人出國為限制人民居住遷徙自由,故有予以探討之必要。
-
司法之數位發展研討會筆記
筆者近日赴法官學院參加士林地院40週年研討會,研討會的內容是關於司法未來數位發展探討,其中關於AI如何應用於司法中,成為研討會的討論焦點。
-
師生衝突新聞事件雜談
最近有新聞提到有一名小六生於113年3月間,與學校老師發生衝突,學生拿樂樂球棒打老師事件,該事件越演越烈,引發「警方著制服進校園將非現行犯學生帶走是否合法」、「地方首長評論老師於學生道歉的情況下報警為不適任教師言論是否恰當」等討論,學校也進而提供事件發生後的時間軸、家長更控訴學校對其孩子的不當對待等等。
-
承辦家事調解與修復式司法的小感想
上禮拜二早上八點半出門搭車,上午10點家事調解,周旋到下午1點結束,在火車上草草吃個飯糰,回到事務所後,處理一點雜事,喝了小幫手招待的薯條跟可樂,回家休息、吃飯,晚上八點修復式司法個案訪談,晚上九點半結束,回事務所繼續打訪談紀錄打了兩個小時,終於收工回家。 從別人的故事想到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許家事調解或修復式司法,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吧! 自我覺察、體驗自己情緒的流動、不批評或指責自己、課題分離、了解自己的界線。從自己出發,慢慢地體驗,讓生命更為從容自在。
-
離婚的自我照顧
在離婚諮詢中,常常看到好受傷的當事人,在對話的那一頭,正在經歷自己的情緒,訴說著自己的委屈,想要把自己所受的傷,轉化成金錢上請求賠償或補償的金額,但是,當律師在詢問與法律上相關的問題及證據時,又說不太出來,面對律師的詢問時,彷彿又正在經驗另一種壓力。
-
律師的自我照顧
從事律師工作後,常常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負向情緒。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幾年前在電話中幾次對我咆嘯的當事人,當下我的情緒反應是「自責」、「難過」,因此當下「受傷」、「委屈」的我,在內心負傷的狀況下,仍然強忍著,試圖著以同理的話語同理這當事人,電話足足講了一個半小時(其實當事人還會講更久,但因為電話斷訊,所以中斷了通話),電話講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像是氣力用盡一樣,不斷地哭。該次的衝擊實在過大,又剛好參加了法扶舉辦的自我照顧講座,聽了心理師講述的內容之後,我開始為自己尋求資源來幫助自己。所尋求的資源包含:閱讀相關書籍,例如「情緒勒索」;訂閱相關頻道,像是「啟點文化」、「哇賽心理學」;心理諮商,也就是找心理師作為我的教練,不論是加油打氣、尋求因應策略等等。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學習「辨識情緒」、「設立界線」與「自我照顧」。以下是我近期「設立界線」及「自我照顧」的方法,希望可以給有需要的您一些方向:
-
開庭有沒有時間的限制?若有限制,如何完整地將主張陳述給法院?
先前律師曾經旁聽一件袋地通行權的案件,被告方是一般民眾,沒有請律師。被告開庭時拿出一張張的書面資料及照片,口頭跟法官說明原、被告之間不動產的座落位置、原告可以怎麼出入至大馬路等等,如果沒有看過現場,還真的無法第一時間聽懂被告所描述的現場狀況。
-
家事親職協調律師培訓分享
上週去上了花蓮兒家協會的家事親職協調律師高階課程,也讓我一直帶回過往陪伴的個案記憶中。 上課上著上著,忍不住想到有當事人在案件結束後自暴自棄,有當事人的小朋友後來有一點狀況,自己總是會帶著自責,一直想著我可以怎麼做更可以陪伴當事人,讓當事人覺得比較沒那麼焦慮、憤怒,讓小朋友比較不受到衝擊。
-
律師可以「公證」、「認證」或「見證」契約嗎?
鈴~鈴~事務所的電話聲響起。 「事務所您好。」 「你好,我想要找律師公證,可以嗎?」 「ㄟ…律師不能辦公證喔,公證是公證人的業務,麻煩您直接洽詢法院公證處或民間公證人喔。」